中新社蘭州11月13日電 題:搶救甘肅珍貴病危文物的“手術師”
  作者 馮志軍 趙凌藝
  “隨便一件拿到手裡的文物的歷史少說幾百年,多則數千年,看到它們殘缺不全的模樣就會很心疼。”甘肅省博物館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陳賡齡從事館藏文物修複工作已有十多年,每逢看到送來“搶救”的文物支離破碎地“癱躺”在工作臺上,他都會不停地嘆息搖頭。
  記者看到,在甘肅省博物館一間僻靜、類似大雜貨鋪的工作室里,電子天平、化學藥水、試管、電腦等占據了不少地方。桌子上一角,被厚厚一摞印有多種文字的文物書籍和手抄筆記占據,陳賡齡稱“這些都是工作過程中用來隨時‘充電’的”。
  “文物保護是一個綜合性的應用學科,每一件文物都有其‘靈性’,絲毫馬虎不得。”陳賡齡說,送到這裡來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從甘肅各地“受傷”的可移動文物中篩選出來急待進行“搶救”的,“必須要像搶救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一樣無微不至”。
  據甘肅省文博部門最近一次摸底調查,目前甘肅省館藏的44萬件文物中,約30萬件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其中需要修複的包括紙質、紡織、漆木、瓷器等有機質文物約10萬件左右,而亟待搶救性修複的有兩三萬件之多。
  “雖然直觀上看只是一件小小物品,但搶救它的過程甚至比修建一座高樓漫長”,甘肅省博物館文物保護修複中心主任張建全表示,由於文物修複保護工作枯燥乏味,且必須耐得住寂寞和清貧,目前全國都面臨著從業人員匱乏的嚴峻局面,這也是大批文物亟需搶救修複所面臨的主要困難。
  文物修複的周期很長,一名合格的文物修複者須掌握化學、物理學、生物學、地質學、歷史學、美學等多種學科知識體系。一名經過層層篩選的科班生從進入文博系統到獨自進行實踐修複工作,至少需要兩三年的鑽研苦練。
  作為修複“手術”的操刀者,文物修複者必須在對每件病害文物精益求精搶救的同時,為排隊“候診”的其他病危文物爭取出儘快“入診”的寶貴時間。此外,“文物病因查驗設備儀器缺乏”亦是欠發達省份甘肅所面臨的另一困難,很多病害文物須運送至發達城市實驗室檢測。
  “人才匱乏是導致眼下館藏文物修複保護進展緩慢的最重要原因。”張建全對記者說,文物搶救急不得,需要對每件病害文物不留死角地進行“體檢”,然後“對症下藥”實施修複。每一位文物修複者就像是“手術師”一樣,他們必須要有高超的“醫術”和崇高的“醫德”。
  儘管館藏病害文物修複保護之路困難重重,不過張建全對未來工作持樂觀態度。他說,雖然培養文物修複人才很緩慢,但隨著中國整體經濟實力的增強,文物保護的力度亦在不斷加大,加之近年各種社會力量參與進來,病害文物的修複保護有希望。(完)  (原標題:通訊:搶救甘肅珍貴病危文物的“手術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w28gwaku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